一是聚焦“优”服务。创新“不见面”服务模式,实行场地预约、开标、评标、中标通知书发放等环节“不见面”办理,开标过程“零干预”、评标专家“零接触”,实现交易“零距离”。压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、国有产权竞租投标保证金退还时限,竞买(竞租)失败的投标保证金当日退还,保证金退还“零等待”。简化进场交易资料,受理登记实现全程在线办理,招标人及代理机构无需到场,实现受理登记全程“零跑腿”。
二、聚焦“降”成本。落实投标保证金相关政策,政府采购项目全部免收投标保证金,工程建设项目鼓励免收投标保证金,减轻投标主体资金负担。推行电子保函“多元化”,大力推广使用电子担保、保险、银行保函,电子保函使用率达32%以上,切实减轻投标人现金压力。推行招标文件“零费用”,投标人免费在线预览、下载招标文件、上传投标文件,已为3000余家市场主体节约文本费用0.6亿多元,促进市场主体降本增效。
三、聚焦“深”改革。坚持同城融圈首位战略,先后与渝中、渝北等4个重庆主城区交易中心签订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一体化战略合作协议,与合川、北碚合作开展异地远程评标3次,开展川渝项目信息互挂和合作讯息发布8次,跨区域合作、跨省市联动交易实现零突破。大力推行公共资源交易周末“不打烊”,建立非工作日预约场地、发布交易公告和补遗公告、重特大急项目周末开评标工作机制,满足公告法定期限及时组织开评标活动,周末提供开评标场地服务16次,开评标场地使用效率提高了28%。
四、聚焦“强”规范。部门权责“清单化”,制定并印发《公共资源交易禁止事项清单》《工作人员行为规范负面清单》,促进市场主体公平竞争,进一步规范招投标活动。现场管理“规范化”,修订完善《中介机构现场行为规范》《评审专家日常评价办法》《交易现场监督管理办法》,规范评标专家、代理机构行为,切实维护交易秩序。服务事项“公开化”,梳理项目受理、场地预约、专家抽取、现场管理、代理机构入场等服务事项12项,制定服务流程、服务指南,方便市场主体参与交易活动,提高市场竞争力。